
本文轉自:三明日報●張冬孌1578年秋天的一個清晨,61歲的李時珍揉了揉自己熬紅的眼睛,雙手捧起歷時近30年才寫完的《本草綱目》初稿,老淚縱橫。為了這本《本草綱目》,李時珍雕塑曾數次遠離家鄉(xiāng),冒著嚴寒酷暑,跋山涉水,歷盡艱辛,走遍湖、廣、贛、直隸等省的名山大川,親自考證了數百種植物、動物乃至礦物的具體形態(tài)和性狀。
每次艱苦跋涉回來,花崗巖石像李時珍雕塑都將采集回來的草藥全株勾勒起來,直到把當天的草藥畫到一模一樣,再在圖的下面詳細注明形態(tài)、性狀與主治功能,才肯罷手。經過短暫的休整,61歲的李時珍開始精心修改潤色《本草綱目》初稿里存在的問題:筆誤呀,不夠嚴謹的地方啊,描畫的植物不夠傳神的地方啊,一改再改,三易其稿,等精益求精的成稿出來時,又是十年光陰。
已是71歲高齡的李時珍,只有一個夙愿,就是把這本浸透了自己近四十年心血的著作出版,造福后人?;◢弾r李時珍雕塑遍尋出過書的人,了解書籍出版流程。人家告訴他,想出書,得先去衙門備案,將書籍的信息都記載花崗巖石像李時珍雕塑,備案完畢,還得把自己的書稿送到州府的文館進行審核。